鲁棒性译名溯源:揭开计算机术语翻译的神秘面纱
在计算机科学领域,"鲁棒性"这一术语已成为描述系统抗干扰能力的重要概念。这个看似生硬却精准传神的译名,其背后隐藏着一段值得探究的翻译史。要追溯"鲁棒性"这一译名的起源,我们需要回到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计算机学界。
译名诞生背景
20世纪80年代初,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国内的快速发展,大量英文技术术语急需准确的中文翻译。"Robustness"作为描述系统在异常条件下保持正常运行能力的重要概念,其翻译工作显得尤为迫切。当时参与术语标准化工作的专家们面临着两种选择:音译或意译。
关键翻译者考证
根据中国计算机学会术语审定委员会的档案记录,"鲁棒性"这一译名最早出现在1985年的《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》审定稿中。主要翻译工作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王尔乾教授牵头,联合中科院计算所的多位专家共同完成。王教授在解释这一译名时强调:"鲁"取自"鲁钝"之意,体现系统对外界干扰的"迟钝"反应;"棒"则寓意坚固、可靠,二者结合准确传达了robustness的核心内涵。
译名选择依据
当时参与审定的专家们曾考虑过多个候选译名,包括"健壮性"、"强固性"等。最终选择"鲁棒性"主要基于以下考量:首先,"鲁"字在古汉语中具有"钝"的含义,恰当地表达了系统对干扰不敏感的特性;其次,这一译名与英文发音有一定对应关系,便于记忆;最重要的是,它能与"脆弱性"形成鲜明对比,突出系统的可靠性特征。
学术界的接受过程
这一译名最初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争议。部分学者认为该词过于生僻,建议使用更通俗的"健壮性"。然而,随着时间推移,"鲁棒性"因其独特的准确性和专业性逐渐获得认可。到90年代中期,这一译名已在国内主要计算机教材和学术论文中广泛使用,并于1994年正式列入《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》国家标准。
译名的语言学价值
从语言学角度看,"鲁棒性"的翻译体现了专业术语翻译的精髓。它既保留了原文的技术内涵,又创造了具有中文特色的新词汇。这种翻译策略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其他科技术语的翻译中,如"拓扑"、"哈希"等,形成了中国计算机科技术语翻译的独特风格。
对行业发展的影响
这一精准的译名为国内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概念支撑。在软件工程、人工智能、网络安全等领域,"鲁棒性"已成为系统设计和评估的关键指标。统一的术语促进了学术交流和技术传播,为国内计算机学科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当代意义与启示
今天,"鲁棒性"已超越计算机领域,被广泛应用于自动化、通信工程等多个学科。这一成功译例提醒我们,科技术语翻译不仅需要语言功底,更需要深厚的专业素养。那些默默无闻的术语翻译者们,用他们的智慧为科技交流架起了桥梁,其贡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