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班急诊室实录:一晚连收十几位急症患者,医护直呼“疼到崩溃”

发布时间:2025-11-13T00:20:58+00:00 | 更新时间:2025-11-13T00:20:58+00:00

提示: 以下内容基于公开资料与实践经验,建议结合实际场景灵活应用。

急诊室惊魂夜:当疼痛成为集体记忆

深夜23:47,急诊科的大门被猛地推开,一位捂着腹部的年轻男子踉跄而入。这仅仅是开始——在接下来的八小时内,这家三甲医院急诊科连续收治了十几位急症患者,疼痛的呻吟声此起彼伏,医护人员在极限压力下展开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。

疼痛交响曲:急诊室的十二小时纪实

凌晨1点23分,一位肾结石患者蜷缩在担架上,额头渗出豆大的汗珠;2点15分,急性胰腺炎患者被家属搀扶进来,面色惨白;3点40分,疑似心梗的老人紧捂胸口...值班护士小李一边记录一边低语:“今晚的患者都在喊疼,疼到崩溃的那种。”

疼痛背后的医学真相

急诊科主任王医生解释,剧烈疼痛往往是身体发出的最高级别警报。肾结石引发的绞痛可达疼痛评分中的8-9级,与分娩痛相当;急性胰腺炎的疼痛被形容为“腹部被撕裂”;而心源性疼痛则伴随着濒死感。这些患者在夜间集中出现,与人体生物钟导致的疼痛敏感度变化密切相关。

医护人员的“疼痛管理”挑战

“每个患者都需要立即评估疼痛等级,”主治医师张医生边说边快速检查新来的患者,“我们要在黄金时间内区分出危及生命的疼痛和可缓解的疼痛。”护士站的白板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位患者的疼痛评分、用药时间和效果评估。在这个不眠之夜,医护人员不仅要缓解患者的生理疼痛,还要应对因疼痛产生的焦虑、恐惧等情绪问题。

急诊室的疼痛分级体系

在这个特殊的夜晚,医护人员采用了国际通用的数字评分法(NRS),将疼痛分为0-10级。数据显示,当晚收治的患者中,85%的疼痛评分超过7分,属于重度疼痛范畴。其中3位患者的疼痛达到9分,需要立即进行强效镇痛处理。

深夜急诊高峰的深层原因

研究显示,夜间急诊就诊率比白天高出30%-40%。这既与人体在夜间对疼痛感知更敏感有关,也反映了人们“忍到不能再忍”的就医习惯。此外,部分慢性疼痛患者常在夜间症状加重,而节假日后的首个工作日夜间往往会出现就诊小高峰。

现代疼痛管理的突破与局限

随着医疗技术进步,多模式镇痛方案已在急诊科广泛应用。从传统的阿片类药物到区域神经阻滞,从非甾体抗炎药到辅助镇痛药物,医护人员有了更多武器。然而,面对不同病因、不同体质患者的个性化需求,疼痛管理仍然是个复杂课题。特别是对药物敏感或有禁忌症的患者,找到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案需要极高的专业素养。

急诊室里的生命教育

“每次夜班都像参加了一场医学考试,”年轻的住院医师小陈说,“但更重要的是,这些疼痛患者让我们深刻理解到健康的价值。”在这个疼痛充斥的夜晚,医护人员不仅是治疗者,更是患者恐惧时的精神支柱。当黎明来临,疼痛逐渐消退,留下的不仅是对医学的思考,更是对生命的敬畏。

预防胜于治疗:远离突发剧痛的建议

专家提醒,保持规律作息、合理饮食、适度运动是避免突发剧痛的基础。对于有慢性病史的人群,定期复查、遵医嘱用药至关重要。当出现不明原因的剧烈疼痛时,应及时就医而非强忍,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。记住,疼痛是身体的警报系统,忽视它可能付出惨重代价。

常见问题

1. 夜班急诊室实录:一晚连收十几位急症患者,医护直呼“疼到崩溃” 是什么?

简而言之,它围绕主题“夜班急诊室实录:一晚连收十几位急症患者,医护直呼“疼到崩溃””展开,强调实践路径与要点,总结可落地的方法论。

2. 如何快速上手?

从基础概念与流程入手,结合文中的分步操作(如清单、表格与案例)按部就班推进。

3. 有哪些注意事项?

留意适用范围、数据来源与合规要求;遇到不确定场景,优先进行小范围验证再扩展。

« 上一篇:没有了 | 下一篇:没有了 »